緬甸蟒是亞洲特產的巨型蛇類,在IUCN紅色名錄裡,被列為易危物種(VU)。而在中國,野生緬甸蟒更是被列為了國家一級保護物種。
但是在美國,卻可以隨意捕殺緬甸蟒,這究竟是為什麼呢?
緬甸蟒入侵美國
緬甸蟒是東南亞地區的本土品種,多居於熱帶雨林裡,緬甸蟒體棕褐色,頭背有棕色箭頭狀斑,背面黃色,滿布不規則棕色雲狀大斑,腹部白色。洩殖腔兩側有一對退化的爪狀殘肢。緬甸蟒大量的脊椎骨增生令其體型不斷加長,而且雌性的緬甸蟒比雄性更為巨大,平均身長可達5 米,體重可達75公斤。

長久以來,緬甸蟒作為生產皮革的品種被養殖,除此之外,一些人也把緬甸蟒作為寵物飼養,這也導致了緬甸蟒在亞洲數量稀少,被列入“瀕危物種”的名單,受到亞洲各國的重視,成為保護物種。
不過緬甸蟒在美國的待遇就沒有這樣好了,在上個世紀,緬甸蟒被當作寵物在美國售賣,商人為了利益,並沒有告訴顧客緬甸蟒是巨型蛇,導致許多人棄養,緬甸蟒就這樣在美國建立了野生種群。
佛羅里達州的野生緬甸蟒數量最多,因為佛羅里達位於美國東南部的佛羅里達州,西部毗鄰墨西哥灣,東接大西洋,北靠阿拉巴馬州和格魯吉亞,這裡的邁阿密國際機場更是進出南美州的貨運門戶口岸。優秀的地理位置也使得這裡成為美國的寵物貿易中心,許多外來物種都是通過這裡登陸美國。

在這個過程中,許多的動物被丟棄,或者在運送過程中逃逸,所以佛羅里達也是生物入侵最為嚴重的區域之一,緬甸蟒也是因為這樣的原因進入了佛羅里達的自然環境中。
1992年的安德魯颶風被對蟒蛇繁殖設施和動物園產生了破壞,大量緬甸蟒蔓延到人口眾多的地區,進入佛羅里達的大沼澤地。這也是為什麼佛羅里達州的野生緬甸蟒數量最多的原因。

佛羅里達州並沒有大型肉食動物,所以緬甸蟒沒有天敵,再加上水土豐美、氣候適宜,緬甸蟒很快在建立了野外種群,緬甸蟒在這裡發揮了超強的繁衍能力——在通常情況下,一條成年雌蟒可以活20年甚至更長,每隔一年產20-50顆蛋。
根據估計,佛州大約有30萬隻緬甸蟒(密度推算,西南佛羅里達保護區自2014年來在西南部55平方英里的區域捕捉了500多條蟒蛇,總重量為12500磅)
緬甸蟒在這裡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但是美國人卻頭疼了。
緬甸蟒恐怖的捕食能力
緬甸蟒是肉食性蟒蛇,它的捕食能力太驚人了,身長4米緬甸蟒,直接吞食了一隻2米長的短吻鱷,一隻4.8米巨蟒甚至連吃了三隻大鹿。它把大鹿包裹捆綁,並利用強勁的肌肉力量把大鹿絞殺。

蛇嘴周圍的皮平常是摺疊起來的,因此擴張的幅度要比大多數動物都大。而且,蛇類頜骨上的一些肌肉可以拉伸得非常長,以至於聯結在一起的肌動蛋白和肌球蛋白都被扯開,進食之後再逐漸回到原位。

在2000年之前,緬甸蟒還沒建成種群的時候,當地本來可以頻繁觀測到哺乳動物。而在2003~2011年,觀測到的浣熊的出現頻率下降了99.3%,北美負鼠(Didelphis virginiana)下降98.9%,白尾鹿和短尾貓(Lynx rufus)的出現頻率則分別下降了94.1%和87.5%。此外,沒有觀察到哪怕一隻兔子,研究表明,哺乳動物數量的下降和緬甸蟒有著直接的關係。

這些蟒蛇更會捕食當地的瀕危鳥類,研究人員在大沼澤國家公園發現的85只緬甸蟒蛇的消化道殘骸中,從9個禽類中識別出多達25種鳥類,這讓令本已脆弱的生態環境更受威脅,緬甸蟒的存在成為一種新的生態危機。

緬甸蟒恐怖的進食能力直接擠佔了美洲獅的生存空間,美洲獅捕獵難度增大,種群數量急劇減少,2013年野外的美洲獅佛羅里達州亞種數量大概只有160只。
在這樣的環境下,緬甸蟒的體型比在東南亞的還要更大,美國就曾捕捉到一條長5.71米,重47公斤的緬甸蟒,這個長度遠超2013年捕獲的“緬甸巨蟒”最高紀錄,之前有一條約5.5米,還有一條5.7米的。
一些學者擔心,緬甸蟒已經開始侵佔美國本土三分一內陸地帶。如果再讓緬甸蟒蔓延下去,那麼美國的物種生態將要受到嚴重的破壞。所以美國鼓勵民眾獵殺緬甸蟒。

緬甸蟒的泛濫範圍
民眾獵殺緬甸蟒,但收效甚微
體型如此龐大的緬甸蟒,普通民眾想要幹翻它們,難度實在是有點大,所以美國佛羅里達特地培訓了全職蟒蛇獵人,並且舉行“緬甸蟒挑戰賽”,參賽者“培訓上崗”,每捕到一條蟒蛇提供至少50美元的獎金,而捕到築巢的雌性緬甸蟒獎勵200美元。
自2017年以來,蟒蛇獵人已捕殺了大約6300條緬甸蟒。但和龐大的緬甸蟒種群相比,這個數量只能說微乎其微。

佛羅里達唯一的蟒蛇女獵人
即使是蟒蛇獵人,想要捕殺緬甸蟒也是很難的,認不準的話容易誤殺當地物種比如東部靛藍蛇(Drymarchon couperi)、西部菱背響尾蛇(Crotalus atrox)等。就算認得準,緬甸蛇的花色和靈活使得他們很容易在野外偽裝自己,找到它們也不容易。

善於隱蔽的緬甸蟒
美國還想鼓勵民眾吃蛇,但是作為頂級捕食者,在食物鏈頂端的緬甸蟒會通過生物富集的方式產生高含量的危險汞,美國地質調查局的環境化學家大衛·克拉本本霍夫(David Krabbenhoft)博士收集了一系列冷凍蟒蛇尾的組織樣本。對50多個樣品進行分析得出的汞含量高達3.5 ppm,大大高出了食用標準。

美國還想用生物防治的方法,傳統上,生物防治使用對目標物種具有選擇性的病毒,寄生蟲或細菌來減少種群數量。如果病原體不是特定物種,則可能危害其他物種。
鑑於生物防治方法給該地區脆弱的生態系統帶來了不平凡且有些不可預測的風險,美國至今也沒有采用此種方式,還在評估當中。
可以說,30萬條大蛇在美國是難逢敵手。
總結
儘管尚未提出一種有效且實用的南佛羅里達緬甸蟒蛇種群控制方法,但佛羅里達州立法者還制定了旨在將外來蛇釋放到野外的規定,另外,美國還立法規定美國進口緬甸蟒蛇是非法的。
美國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阻止緬甸蟒進一步在境內擴散。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