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謂的“老人言”其實就是一些老話或者俗語,這些話大都是人們通過自己的生活經驗得來的,是有一定的道理的,比如“狗怕哈腰”意思就是說狗怕人彎腰的動作,因為這是一種撿石頭或者木棍的常見動作,看到人這個動作狗通常會被嚇跑。

而“下山野雞不要追,上岸甲魚莫伸手”其實也是一樣的,這句話也是有道理的,下面我們就從野雞和甲魚的習性入手,看一下這句話的科學之處。


野雞是我們最常見的中型鳥類之一,尤其是在以前,田野裡、山上,隨處可見野雞的身影,不過,以前的人對野雞的捕殺也非常嚴重,記得小時候,我曾經在村子附近的山腳下看到一位老大爺從山上下來,手裡拎著七八隻野雞,而且以前人工割麥子,經常也能在麥田裡發現野雞蛋。

不過,正是因為如此,野雞的數量開始大幅度的下降,到了2000年,我國將野雞與野豬等動物一起放入了《三有保護動物名錄》中,成為了保護動物,在二十多年的保護下,如今的野雞數量已經有了明顯的增加。
野雞學名雉雞,是雉科雉屬下的鳥類,與我們的家雞是同科不同屬下的鳥類(原雞屬),雄性的雉雞有一個長長的尾羽,上面有著黑色的橫斑,身上有著華麗多彩的羽毛,體型要比家雞瘦小一些,雌性的體色暗淡,以棕黃色為主。

雉雞主要分佈在低海拔的丘陵、農田、灌木叢以及草地之中,雖然它們會飛,但除了受驚嚇,它們很少飛行,通常在地面上活動,雜食性,以植物的種子以及昆蟲為食。
雉雞的飛行能力其實並不弱,在正常飛行下,它們能以平均5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飛行,在受到驚嚇時,它們能爆發出90公里每小時的速度,不過,它們的飛行距離通常只有幾百米,最遠也就幾公里。

而“下山野雞不要追”的道理其實就藏在野雞的這些習性中,野雞的生性非常的警覺,通常人距離它一二十米遠時就會被它察覺,野雞的逃跑方式通常是先在地面上奔走,然後再起飛,其飛的方向通常是山下,結合它極快的飛行能力,一轉眼野雞就會消失在我們視線中。
如果去追下山的野雞,非但追不上,還容易導致人受傷,因為山上本身就崎嶇不平,在向下跑的時候,人的身體前傾,重心向前是極容易摔倒的,此時如果加速跑,更會增加摔倒的風險,這就是“上山容易下山難”的原因。

因此,下山野雞不能追是出於對人安全的考慮,畢竟野雞能跑能飛,下坡飛行距離更遠,不過,在當下,無論野雞下山還是上山都是不能追的,畢竟它已經成為了“三有保護動物”。


甲魚學名鱉,它也是我們比較常見的一種爬行動物,以前無論是池塘、河流還是湖泊中都能看到它們的身影,不過,由於水汙染和過度的捕撈,野生的甲魚如今也很少能看到了,正是因為這樣,野生鱉(通常指中華鱉)也成為了三有保護動物。

野生的甲魚對水質的要求很高,它們喜歡無汙染且水流相對緩慢的水體,除了對水體的要求外,甲魚對靜謐性也有很高的要求,通常人越少去到的水體中,甲魚越多,因為它喜靜怕驚,同時甲魚喜歡光照比較好的水體,除了夏天,它們很少會出現在樹蔭下的水中。
而“上岸甲魚莫伸手”的原因也藏在它的習性中,首先,我們來看一下它們為什麼要上岸?甲魚上岸無非有三個原因:
第一:曬太陽。甲魚是一種變溫動物,它們無法調節體溫,身體溫度是環境溫度決定的,長時間待在水中甲魚的體溫會逐漸的變低,所以除了冬眠期,只要有光照的日子裡,它們都會趁著中午上岸或者在水中凸起物上曬太陽。

第二:產卵。甲魚雖然一生大部分時間都在水中,但是作為一種卵生動物,它們的卵是無法在水中孵化的。成年的甲魚在水中完成交配,之後通常從5月份開始產卵,經過3-5次產卵後,卵數量達到20-30枚時,它們就會停止產卵了。
在產卵時,甲魚會上岸,在近水的沙土地上挖一個淺坑,將卵排下後再用沙土掩埋起來,產卵後,甲魚不會有孵卵行為,全靠地溫孵化,孵化時間根據溫度而定,通常在40-70天之間。

第三:遷徙。甲魚很少遷徙,但是當水體乾涸或者汙染時,它們會被迫遷徙,在遷徙時,甲魚通常會選擇晚上、陰天或者下雨時,畢竟甲魚雖然可以離水,但長時間離水在太陽照射下會有脫水的危險。

“上岸甲魚莫伸手”?上岸的甲魚不能伸手並不是怕甲魚咬住人不鬆口,因為在岸上甲魚遇到危險的第一反應跟上圖一樣,會縮起來,而不是主動出擊,之所以說不能伸手,一方面是因為可能這是一隻雌性甲魚,它上岸的原因是要產卵,如果將這樣的甲魚帶走了,就等於帶走了多隻甲魚後代。
雖然以前的人可能不太懂得科學道理,但是可持續發展還是明白的,這就像那句“勸君莫打三月鳥和四月魚”是一個道理,因為這兩個月份是許多魚鳥比較集中的繁殖季。

除此之外,甲魚是一種生性警覺的動物,一旦遇到人,它們會第一時間跳入水中,那速度簡直比鳥飛還快。但是,我們看到上岸的甲魚,它還沒有跑,這意味著什麼呢?要麼,這是一隻正在產卵的甲魚,要麼是一隻不健康的甲魚。
不健康的甲魚導致的原因有很多,在不能確定的情況下,這種甲魚最好還是不要碰的好。而且甲魚對汙染的耐受能力也很差,如果是水體汙染導致的甲魚上岸,這種甲魚顯然也是不能吃的。

總結
趨利避害是人類能夠活到今天的“法寶”,正是因為對一些比較奇怪現象的恐懼,從而使得人遠離它,就會減少傷害。野雞下山的速度快,而且山路比較複雜,人去追的危險性高是“下山野雞不要追”的主因,而產卵或者病態則是“上岸甲魚莫伸手”的主因。
當然,在當下,無論是野雞還是野生甲魚都是保護動物,無論它們在哪,我們都不能隨便的“伸手”了。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