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國家發展改革委、文化和旅遊部聯合印發了《國民旅遊休閒發展綱要(2022—2030年)》,提出要進一步優化我國旅遊休閒環境,完善相關公共服務體系,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豐富旅遊休閒內涵,促進相關業態融合。
與2013——2020版的綱要相比,2022——2030版綱要更加突出高質量和結構性矛盾的解決。首先是目標從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旅遊休閒需求上升到了滿足人民群眾的美好生活需要。在具體的任務設置方面,也從規模增長(增加休閒旅遊供給,落實帶薪休假制度等等)轉向結構優化和升級,例如優化全國年節和法定節假日時間分佈格局、發展新興休閒業態、實施旅遊休閒高品質服務行動、開發數字化文旅消費新場景等。
由於沒有看到2022——2030版綱要全文,暫時無法對這一版綱要的核心內容進行分析,僅就其中有關優化法定節假日分佈格局做一個簡單的探討。法定節假日特別是長假日一直是國內居民休閒度假在時間需求方面的重要保障,事關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全局(如果人民群眾不能很好地休閒放鬆,也就不能很好地享受生活的美好),休閒旅遊消費本質上是時間的消費,有錢了還得有“閒”才能去旅行。
01
目前的法定節假日時間分佈格局有什麼問題?
按照我國現行的假日安排,在保障人民群眾的休息權和休閒旅遊需求方面,法定節假日是帶薪年假制度的重要補充,在帶薪休假制度沒有完全普及的情況下,更是有力的“託底”設計。那麼,相對於人民群眾的休閒旅遊需求,當前的法定節假日時間分佈格局究竟存在什麼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應該就是下一步優化的重點方向。
需求是供給端優化的起點和落腳點。因此,我們先來看居民出行及休閒旅遊需求在各個月份的分佈規律。為了去除疫情因素對於需求的影響,我們以2019年1至12月份的民航鐵路及景區的客流量分佈情況為例,來考察居民的出行及休閒旅遊需求規律。從需求佔比來看,居民的出行和休閒旅遊需求主要集中在下半年,7至12月份的鐵路和民航客流佔全年客流的比例合計為51.5%,旅遊景區客流的這一比例則為52.8%,說明下半年的出行和休閒旅遊需求大於上半年。

然後,我們再看一下當前的法定節假日時間格局,也就是出行和休閒旅遊的時間供給情況。由於2020年起,“五一”假期調整為2天(調休後為5天連休),我們就按最新的法定假日安排來統計。按照最新的法定節假日安排,全年一共有12天法定節假日,其中,1至6月份有8天,佔比約66.7%,7至12月份僅有4天,佔比約33.3%。對照前述出行及休閒旅遊客流分佈比例,下半年的節假日供給缺口較大。

從需求和供給的對照可以看到,現行的法定節假日安排在時間格局上確實存在提升空間,尤其是下半年的法定節假日太少,假期之間的銜接較差,分佈不夠合理。實際上,從旅遊消費的季節性規律來看,下半年居民普遍有暑期出遊及秋季出遊的習慣,但卻沒有較長的法定假期,從端午假期到中秋假期之間有長達三個多月的假期“空窗”期。所以,從居民休閒旅遊需求的角度,目前的法定節假日時間格局有兩個突出問題,一是時間長度不夠,二是分佈不合理——大家最想出遊的季節假期卻不夠用。
02
可以從哪些方向增加或調整法定節假日的時間分佈格局?
從解決居民休閒旅遊假期不夠用的角度,我們首先要挖掘節日潛力增加法定假日的數量,其次要在時間分佈格局上根據需求規律做出調整,以充分釋放休閒旅遊消費需求。增加法定節假日,特別是下半年的節假日可以從兩個維度來挖掘,一個是傳統節假日(含重要的歷史紀念日)之前不放假的可以考慮放假,另一個是針對暑期等旅遊消費旺季可以增加專門的假日。
從結構上看,我們目前的法定節假日,除元旦、“五一”和國慶外,其餘全部為傳統節日。在社會認知度較高的傳統節日中,目前暫時沒有法定節假日安排的有七個,其中,七夕節、重陽節、冬至都在下半年,未來可以作為增加下半年法定節假日的候選項。另外,在傳統節日中,延長春節假期的呼聲一直較高,可以作為現有節假日延長的首選項。

除了傳統民俗類節日外,出於提升文化自信的考慮,我們還可以增加與歷史文化名人和重大歷史事件相關的節假日,例如黃帝誕辰(農曆二月二)、孔子誕辰(9月28日)、毛澤東誕辰(12月26日)、鄧小平誕辰(8月20日)、抗日戰爭勝利紀念日(9月3日)以及建黨節(7月1日)、建軍節(8月1日)等等。
針對性調增下半年法定節假日的另一個方向是直接增加公共假日,例如,針對暑期旅遊旺季特設5天左右的“暑假”,時間可以安排在7月下旬或8月上旬,正好是每年暑期的出遊高峰,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暑期出遊的需求。
法定節假日的調整不僅僅關係到居民的休閒旅遊消費,更是事關國民經濟發展的大事,必須統籌兼顧各方面的因素,平衡好各方面的矛盾,讓新的節假日安排能夠進一步提升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文/同程研究院首席研究員 程超功)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
你好,这是另一条测试评论。